記得你22歲的眼神 鐘子偉
會注意到這個作家是由於他在商周的專欄<<哈佛之後的人生>>,當初完全是衝著哈佛商學院MBA的背景的緣故,我原本以為是講他的人生多成功多厲害,但事實上文章通常都是他在生活中的觀察,所以都是一篇篇的小故事,但他也不太直接講結論,大部分是讓讀者自己去思考,我還蠻喜歡他的文字風格的,文章內容也貼近年輕人的心底。
22歲的眼神該是怎麼樣呢?我的22歲,大學剛畢業,經歷一場失戀,準備前往新的地方念研究所,那時的眼神應該是帶著一點迷惘但對即將面對的新環境又非常好奇。雖然念著研究所,但其實心中總是有點小小的疑惑,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?之後的人生又是如何?
說坦白的,就我的經歷來說,台灣的教育體制中其實並沒有教導如何發現自己的價值,大部分的狀態下是告訴我們好好唸書考高分,但卻沒有說念這些書的用意,其實我在台灣這種體制下過得不錯,從小就是被認為是很會唸書的乖小孩,但在這社會上生存需要的技能不光只是會唸書考高分而已。
會注意到這個作家是由於他在商周的專欄<<哈佛之後的人生>>,當初完全是衝著哈佛商學院MBA的背景的緣故,我原本以為是講他的人生多成功多厲害,但事實上文章通常都是他在生活中的觀察,所以都是一篇篇的小故事,但他也不太直接講結論,大部分是讓讀者自己去思考,我還蠻喜歡他的文字風格的,文章內容也貼近年輕人的心底。
22歲的眼神該是怎麼樣呢?我的22歲,大學剛畢業,經歷一場失戀,準備前往新的地方念研究所,那時的眼神應該是帶著一點迷惘但對即將面對的新環境又非常好奇。雖然念著研究所,但其實心中總是有點小小的疑惑,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?之後的人生又是如何?
說坦白的,就我的經歷來說,台灣的教育體制中其實並沒有教導如何發現自己的價值,大部分的狀態下是告訴我們好好唸書考高分,但卻沒有說念這些書的用意,其實我在台灣這種體制下過得不錯,從小就是被認為是很會唸書的乖小孩,但在這社會上生存需要的技能不光只是會唸書考高分而已。
剛好我待的Lab風氣自由,只要完成該做的事,老師並不會多加干涉,又是資源充沛的前段大學,在這段兩年的研究所時光中其實我花了很多時間不務正業,也埋下了一些思想的種子,也是這段時間讓我更加瞭解自己。
現在回頭看很多事,很多的迷惘其實都是來自於不清楚自己是誰,對大多數的人來說這也很正常,因為教育體制沒有教我們這項,父母老師社會講的是哪個行業熱門哪個工作賺得多社會地位又高,從小就被這樣教育,哪知道其他的價值觀呢?但別人認為好的不見得適合自己,就像穿衣服,每個人適合的版型就是不一樣,重點是要瞭解自己的特色跟興趣,當自己知道人生該走哪條路的時候,還會有什麼好猶豫的嗎?一邊走還能一邊悠閒欣賞沿路的景緻呢~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