錢的歷史: 貨幣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及未來

錢的歷史: 貨幣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及未來 卡比爾.賽加爾
Coined: The Rich Life of Money and How Its History Has Shaped Us  Kabir Sehgal


金錢不是萬能,但沒有錢卻萬萬不能。錢在人類活動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,作者在華爾街工作多年,經歷2008金融風暴後,想要了解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,走訪世界各地探索。他把金錢當作具生命的有機體,分為頭腦、身體及靈魂三部分進行討論。

先從為什麼要使用金錢開始,金錢是用來作為交易的媒介,作者從生物學的角度討論交易的行為,這種行為協助物種有更高的存活率,舉例來說小丑魚與海葵,海葵的有毒觸手提供小丑魚庇護,小丑魚則透過吃海葵的食物殘渣幫忙清潔,這兩個物種互相幫忙各取所需,因而可以更能繼續生存,雖不以金錢為媒介但他們的確進行了交易,類似的例子在大自然中屢見不鮮。在人類社會發展至今,我們為了進行交易而創造了各式各樣的通貨,一開始可能是實際的物品,牛羊米鹽,各式貴金屬到後來出現硬幣紙鈔,隨著人類的大腦可以進行象徵性的思考,通貨的形式也不停的演進。

有了金錢後,人對於金錢的想法是什麼?人是怎麼做財務決策的?這就牽涉到了金錢心理學,使用金錢的方法會完全展現個人性格,這還牽涉到各種文化對使用金錢的社會規範或習俗,就像台灣人有結婚包紅包的習俗,我覺得這也是種群眾募資的概念,贊助朋友結婚,若加入這個遊戲裡,未來輪到自己時也可以回收,在辦婚禮的過程中金錢的流動創造價值。經濟學的發展也因為其他領域的元素加入,開始有不一樣的研究方向,但大抵都是希望去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狀況,人一直以來都很希望可以掌握未來的變化,因為未知帶來風險,若能掌握未來雖不見得能趨吉但至少避凶,因此命理才會如此深受大眾喜愛。但事實上,未來真能夠預測嗎,還是心理上以為我們可以預測而產生安慰劑效應?

金錢除了交易外,其實也是償還債務的工具,欠債不還的人令人討厭,據作者研究,債務概念比金錢更早出現,以前沒有金錢時可能用物品勞力甚至妻女抵債。債務有分社會性或商業性,社會性可以用餽贈為例,例如說朋友幫忙搬家,你請他吃頓飯而不是送錢給他,或是你主辦聚會,朋友可能會帶瓶酒或點心當伴手禮,這就是所謂餽贈經濟學,商業性的就例如房屋貸款,這兩種性質的債務意義跟權利都不太相同。債權人及債務人的關係會決定債務的形式及要通貨的東西,舉例來說,你如果跟銀行說願意幫忙打掃還貸款,銀行才不會理你。

接下來就是討論金錢的形式,金錢開始出現後,以什麼樣的樣貌呈現,過去不管在東西方都出現過硬體貨幣,即以有價值的貴金屬鑄造的貨幣,因為貴金屬有價值所以硬幣也有價值,但若貨幣的供需失衡即會造成市場混亂,且金屬貨幣有物料取得的問題,因此後來開始慢慢出現軟體貨幣,亦即以紙鈔型式發行的貨幣,發行貨幣的單位是誰也很有趣,掌握發行的單位可以憑空創造金錢,若貨幣背後沒有有價的東西,不論是金屬或是對該發行單位的信心作為支撐,這貨幣便沒有價值,歷史上也出現過許多次過量發行造成貨幣貶值,或是貨幣短缺造成市場交易混亂。隨著科技的發達,未來貨幣又將以什麼樣貌呈現,現在越來越多數位貨幣或電子支付的交易形式出現,貨幣似乎從有型將要轉變成無形,但這背後的科技是否能夠穩定的提供這些服務?還是說,經歷資本市場弄出了許多混亂後,人類又會回到原始的硬體貨幣的年代,用真的有價的東西進行交易?未來,值得想像。

最後討論到運用金錢的運用,很有趣的從宗教及藝術的角度切入,作者討論在各種宗教中對金錢的價值觀,在多數的宗教中都指示人們不要過度著迷金錢,少即是多,鼓勵人們慈善佈施,應該要追求精神的價值而非財富,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。事實上也是,畢竟金錢的樣貌一直在改變,追求一個不停變動的東西是很難得到平靜的,但正確使用金錢則是可以為自己也為他人創造最大價值。有一群人專門收集貨幣,說實在的,貨幣應該是一般人最常接觸到的藝術品,貨幣的鑄造或圖樣也往往反映發行單位的想法,可以做為社會文化觀察的一環,貨幣是每天都在用的東西,可謂是最好的宣傳媒介,基本上現今的貨幣皆是以國家發行居多,因此大多數的貨幣會印國家的領導人,或是顯示該國的特色或價值,也能激發國民認同,畢竟貨幣需要大家的認同才有價值,而且由於是天天要拿出來用的東西,太醜也沒人喜歡,其實一枚貨幣可以講出很精彩的故事。

總結一下,我覺得交易是為了替雙方創造價值,金錢其實只是為了順利完成交易過程的產物,隨著時代的演進,交易的媒介會一直變動,但我認為人對金錢或交易的價值其實倒沒有改變太多,我們希望透過一次次的交易換取最多的利益,無論這份利益是一頓飯或是一大筆錢,利益交換是為了讓雙方繼續存活,其實說到底,每個人不就是為了求生而不停的努力,金錢只是人類在這場生存遊戲中創造的道具,端看我們怎麼好好運用這項工具以利生存。

厚厚一本書但非常有趣,作者非常用心的參考了許多文獻資料,引用部分占了1/6厚度,蠻值得一讀。

留言